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导入途径的直径、扭曲和钙化程度。根据CTA测量结果,选择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术时采用局麻20例,中转全麻1例,1例通过髂总动脉重建导入途径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时采用全麻。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最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通畅的髂内动脉,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植入后复查造影,有无内漏,正确判断内漏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支架近端Ⅰ内漏2例,球囊扩张1例,植入Cuff1例;支架远端Ⅰ内漏1例,球囊扩张时,动脉破裂,行人工血管补片修补术;Ⅲ型内漏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1例。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行EVAR。术后7~10d复查CTA,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EVAR手术全获成功。主要并发症为单侧髂肢扭结继发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入1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结论CTA图像质量高、测量准确,是EVAR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12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夹层112例,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5例。术前、术后10d行64排CTA检查,证实手术效果。统计分析围手术期病死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探讨死亡及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可能原因。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2.4%,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4%(17/127),包括截瘫1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脑梗死致意识障碍2例,支架相关并发症9例,严重内漏4例。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疗效,强调保留和重建颈内动脉(ICA)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6年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12例外伤性TCCF,其中1例双侧瘘口。所有病例经可脱球囊治疗失败,术后1 ~ 60个月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   小瘘口3个,多发瘘口2个,大的海绵窦腔和瘘口8个。其中完全盗血3例,存在骨折碎片2例,合并夹层2例。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了所有难治性TCCF,11例保留ICA,其中3例重建了海绵窦段ICA,另1例闭塞了单侧ICA和瘘口。术中无一例患者血管破裂,未出现远端脑栓塞和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造影,10例瘘口完全闭塞、ICA通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1例ICA闭塞。除外2例患者失明外,术后1 d ~ 3个月其他病例症状均逐步改善,并最终消失。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难治性TCCF有效、安全,可以作为TCCF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对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5 ~ 43个月。 结果 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12例假性动脉瘤植入覆膜支架后被立即隔绝,无内漏,载瘤动脉远端血流通畅。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平均随访23.5个月。1例合并白塞病患者术后4个月因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其余10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无移位、无内漏等相关并发症。 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 ~ 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布 加综合征(BCS)的近期疗效。方法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患者,使用改良术式TIPS治疗,其中2例为急性,5例为亚急性或慢性。术后给予正规抗凝治疗,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疗效。结果 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均成功完成改良式TIPS,7例患者共置入12枚支架(覆膜支架3枚,自膨式支架9枚),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2 ~ 12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又出现狭窄,并行第2次介入治疗,置入1枚支架。术后门脉压力由术前的(40.7 ± 12.6)cmH2O下降到(17.2 ± 3.4)cmH2O,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及脾功能亢进血象明显好转。结论   改良式TIPS治疗肝静脉广泛阻塞型BCS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暂时性可回收贲门覆膜支架(TRC CS)治疗犬贲门失迟缓症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理想的回收时间。方法 84条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犬随机分为7组(每组12条):对照组(CG;无支架置入)、标准支架置入组(NSCG;标准食管支架)和5组治疗组(TGs)置入(TRC CS)。NSCG支架置入后4 d取出,5组TGs支架分别在4 d(4 d TG)、2周(2 w TG)、1个月(1 m TG)、3个月(3 m TG)和6 个月(6 m TG)取出。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和1周,1、3和6个月随访时分别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测试和时间 钡餐检查进行疗效评价。NSCG和4 d TG组在每个随访点各处死3条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支架置入后的炎症反应。结果 支架置入和取出以及随访过程中所有犬均能很好耐受。在6个月随访结束时,2 w TG和1 m TG组表现出较低的支架移位率(n = 2),而NSCG和3 m TG组各有4只犬支架移位,6 m TG组有6只犬支架移位。与建模后相比,2 w TG和1m TG组的LESP(P < 0.05)和钡餐高度(P = 0.014 4和0.040 9)都有明显的改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抗α 平滑肌动蛋白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提示NSCG和4 d TG组在各不同随访点的炎症反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TRC CS置入可以有效治疗犬贲门失迟缓症模型。LESP和时间 钡餐检查提示理想的支架回收时间在2周 ~ 1个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月 - 2010年6月,113 例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成功率99.1%(112/113),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病死率1.8%(2/113)。105例患者获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9.1%和97.1%。结论   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逐渐成为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正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可回收食管覆膜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临床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在DSA监视下经口腔置入“Z”型双喇叭口覆膜金属内支架,28d左右进行食管造影并回收内支架。结果16例中1例于术后2周支架脱落入胃腔内,经取出重新放置成功;所有病例在28d左右顺利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2例分别于术后1、1.5年出现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好转。所有患者无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结论可回收食管覆膜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 方法 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 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 结论 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技术成功率、轻微并发症、严重并发症、脑卒中、截瘫等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收集1999年至2009年Medline收录的有关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文献,通过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在收录的12篇文献中,共有病例数761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7.66%,轻微并发症为17.44%,严重并发症为4.02%;脑卒中为1.29%,截瘫为1.30%,30 d内病死率为3.55%。随访期内病死率为4.08%,平均随访时间为12 ~ 48.3个月。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技术可行,并发症较少,目前已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但因随访时间相对较短,且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故与其他方法治疗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33例,其中男28例,女5例,平均年龄(50±12)岁。分析围手术期及随访期(≥12个月)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技术成功率为100%,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22 d。术后随访3~34个月29例,失访4例,随访率87.9%;21例随访≥12个月。术后造影无Ⅰ型内漏发生,并发肺部感染1例、脑卒中1例、可逆性肾功能异常6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无截瘫发生。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病死率6.06%。随访期发生移植物感染1例、逆行性A型夹层持续存在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复合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但术后部分严重并发症仍不可忽视,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系统性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期间,共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胸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覆膜支架治疗术,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急性发病27例.本组采用两种支架(Mdtronic Talent15例,上海微创Aegis 16例),术后采用CTA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按预期定位释放,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23例夹层患者近端破裂口完全封闭,2例降主动脉瘤也完全隔离,6例发现有内漏;术后7  相似文献   

15.
沈毓  陆清声 《工业加热》2018,(2):186-189
【摘要】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目前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中通常只隔绝原发裂口,即所谓近端裂口,而对远端裂口较少实施干预。随着对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发现术后25%~40%患者出现远端扩张,需再干预处理。其中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裂口处理涉及重要脏器血供,治疗上存在一定特殊性。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夹层裂口常用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 目的 分析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短期和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全麻下行带膜支架治疗的183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后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30 d病死率、出院后复查支架塌陷情况、位置和形态、夹层假腔直径情况、内漏等并发症及生存率、生存质量等。结果 183例患者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手术均成功,术后平均ICU留观时间为(3.08 ± 1.93)d,平均住院时间为(7.08 ± 1.67)d,术后30 d病死率为1.09%;出院后定期影像学复查所有患者均无支架塌陷、移位,形态正常,未出现夹层复发、破裂和逆向撕裂,未发现长期存在的内漏。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其中3例诊断为脑梗死。患者5年生存率为97.82%,生存质量无明显下降。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稳定的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比较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及单纯药物在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价值,探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5年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为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TEVAR联合药物治疗(TEVAR组)57例,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61例。分别统计1个月内、随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 术后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TEVAR组分别为5.2%、0%,药物组均为0%。术后随访1~110个月,平均(43.3±36.7)个月,主要并发症、死亡率在TEVAR组分别为7.0%、5.3%,药物组分别为6.6%、8.1%;术后1、2、4、7年累积生存率在TEVAR组分别为100%、97.1%、93.5%、78.0%,药物组分别为 98.4%、96.4%、90.8%、7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结论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TEVAR术治疗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降低假腔扩展率,但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评估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6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预置血管缝合器后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7年6月—2010年4月收治的8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股动脉切开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组根据移植物外径,20 ~ 24 F预置2把ProGlide;对照组缝合动脉切口时取出鞘管并将线结下滑收紧。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局部血管并发症、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血管直径变化率。结果 治疗组68处股动脉穿刺口均使用2套Perclose ProGlideTM血管缝合器,技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86处股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及术后至出院时间治疗组分别为(85.42 ± 20.65)min和(5.21 ± 1.98)d,对照组分别为(145.28 ± 32.68)min和(8.47 ± 2.1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有2例发生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治疗组下肢制动时间及3个月后血管直径变化率分别为(8.46 ± 1.79) h和(0.98 ± 0.24)mm,对照组为分别为(8.65 ± 1.59)h和(0.95 ± 0.32)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高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是替代股动脉切开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内漏原因及分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并完成TEVAR术治疗的189 例患者,观察术中及术后内漏分型及影像学表现,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结果 TEVAR术中和术后共25例患者发生内漏,发生率为13.2%(25/189)。其中急性内漏22例,包括Ⅰ型14例(7.4%),Ⅱ型8例(4.2%);迟发性内漏3例,包括Ⅱ型2例(1.1%),Ⅲ型1例(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未下降,未出现截瘫、肾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EVAR术内漏分型、影响因素不同,内漏发生概率各异,急性和迟发性内漏中Ⅰ型和Ⅱ型内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